文学的源泉与周易观物取象-文学起源说7种观点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文学的源泉与周易观物取象,以及文学起源说7种观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文章信息一览:
- 1、古代文论中文学创作的起源的观点是什么?
- 2、《周易》作为我国传统著作,对后世之人带来了哪些影响?
- 3、中国古代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在作品与世界关系问题上的何种立场
- 4、文学创作的源泉是什么?
- 5、应该如何通过意象来读懂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悟
- 6、名人关于文学的论述
古代文论中文学创作的起源的观点是什么?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模仿说,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和英国的锡德尼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神示说将诗歌的产生归因于神的灵感。游戏说则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冲动。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志(zhì),它指的是文学创作的动机或意愿。中国古代文论家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有一种崇高的志向和追求,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或***。古代文论中有许多关于志的论述,其中最著名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韩愈的《进学解》。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就其源流而言,最早见于“诗言志,歌永言”等类观念之中,诗是最早形成的文学形式,故早期的文学理论出现在诗论中是很自然的。
曹丕文气说是文学创作才性论批评的核心命题。自曹丕首揭文气说伊始,中国文学界无论是评诗论文或是探讨创作和鉴赏的一般规律皆是从文气着眼。
古代文论是古人关于文学的看法,包括文学本原论(文与道)、文体论、文学风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观等方面。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发展有及其深刻的内在联系。
关于言志说的起源,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尚书·尧典》中,但其真实性受到质疑,认为可能是战国中期的作品。
《周易》作为我国传统著作,对后世之人带来了哪些影响?
1、《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2、《周易》除了大量规律性的描述之外,还有很多史料。它记载这些史料的目的当然不是出于历史学思维,而是用这些事实来作为论据证明已经发现的“规律”。《周易》里还使用了大量寓言、童话、比拟等修辞来说明道理,也使用了韵文的手法,这当然可以视为文学性来做对古文的研究材料。
3、文化的重要著作。它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部分产生于商末周初,源于人们的求神问卜。《易传》共有十篇,内容是对《易经》进行解释和论述。《周易》用于占筮外,也经常被引用来作为说理的根据,从中表现出了社会与人生哲学,揭示了宇宙万物万事发生、发展过程和对立转化的规律。
4、《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中国古代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在作品与世界关系问题上的何种立场
“观物取象”表明,中国人虽然没有古希腊那种“摹仿说”,但也认识到,文艺的起源是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的。
观物取象:是物质对白光的吸收与透过的过程。白光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组成,物质被光照射后,选择吸收了白光中的某种单色光,而呈现出这种单色光的互补色。如:绿色和紫色这两种单色光互补,我们看到一种物质呈紫色,是因为该物质吸收了白光中的绿色光,而让紫色光通过。
中国古代哲人一般不将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有形的物质元素,更没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类似“实体”的概念。道、易、气作为世界本原,既是生息万物之功能,又是无形无限之实在。“象”范畴是经《易传》系统论述而严格确立起来的。
文学创作的源泉是什么?
1、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无魂的躯壳。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
2、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没有生活或事件现象,艺术创作就没有基础,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头和灵感。
3、民族精神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作品往往反映的是民族的生活和情感,而民族精神是民族生活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独特精神风貌、思想观念、历史传统和文化特征等都会对文学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4、作品的内容:作品的具体内容,也就是作品的血肉,往往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例如,如果你写的内容发生在法国,那么你需要很多法国的文化地理等等知识,这些有一部分需要你人生经历直接提供,有一部分可以靠资料间接提供3。作品的真实性:理论上讲,体验越丰富,作品越贴近生活,也即你的血肉越真实。
5、生活被认为是文学的唯一源泉,因文学作品的一切元素都来源于生活。题材和主题: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主题通常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历、事件、情感和思考。作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选择和塑造适合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题材和主题。人物和情节: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也都是基于生活的。
6、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美好描写,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没有生活的艺术就像一口枯井,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应该如何通过意象来读懂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悟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意象是欣赏和创作古典诗词的重要修辞手法。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喻心志之忠贞、品格之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里的”冰心“即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诗歌的意境想象,必须要借助于诗歌的意象,必须要依赖于意象前面的富有情感色彩的修饰语、修辞语。诗歌的意象,必须符合诗歌所创作的意境,要结合诗人创作的风格、写作的背景,让读者的想象还原诗歌创作的原景和诗人表达情感当时的情景,甚至比诗人自己理解得更加丰满。
首先需要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然后联系背景概括出诗歌的主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名人关于文学的论述
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世共最大的最英明的理论家,文学家),文学就是文学之所以称之为文学的东西。——雅各布森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
再现说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
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人民的前面,就像它是在拖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苏】阿·托尔斯泰 文学作品应当能使读者不仅从作品所说的事情中,而且从述说这些事情的方式中,得到快乐;否则,就称不上是文学。
关于文学的源泉与周易观物取象,以及文学起源说7种观点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上一篇
周易卦图爻辞详解图片下载-周易卦爻辞 -
下一篇
周易预测逻辑-周易预测例题解